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

《電影·舞台劇·藝術媒介》/ Ethelred Little

《電影·舞台劇·藝術媒介》/ Ethelred Little


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 (art form),與舞台劇和戲劇有一定的差異,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欣賞電影和舞台劇,使得他們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 -- 詳見:《電影與藝術》 。可是,獨立不代表兩者必然沒有關係,而事實上有很多電影也包含了大量舞台劇的元素。但在另一方面,傳統上哲學家認為藝術需要忠於媒介 ── 也就是作為一套電影,它必須要發揮到電影這個媒介的特質。而在這觀點之下,舞台劇式的電影似乎不太忠於電影媒介。那麼,媒介的差異會使得舞台劇式的電影不能成為藝術品嗎?


舞台劇式電影

歷史上有不少舞台劇式的電影,當中最多哲學家討論的是 《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》 (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,1920)。這種電影與舞台劇的差異在於不同的欣賞方式,我們不會純以舞台劇的方式欣賞這類電影。試想像一齣舞台劇式的電影,使用了粗劣的鏡頭運用,攝影機的移動方式,以及剪接技巧,這不會影響到作品嗎?似乎會。如果我們單純採取欣賞舞台劇的方式,是不應考慮一切拍攝技巧的 ── 舞台劇的其中一個特質在於:我們能以多於一個角度和視角欣賞它們,而獲得近於相同的美學經驗。基於不同媒介本質上的分別,有些哲學家認為 《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》 沒有善用電影這個媒介,因此不是好的作品 。[1]

Cabinet of Dr Caligari,1920



媒介獨特性

哲學家之所以致力於區分電影和舞台劇,是由於在他們心裡有個根本的信念:不同的媒介應該用於創造不同種類的藝術品,而藝術家必須忠於媒介,不然他們只會失敗 ── 這被稱為「媒介獨特性」(medium specificity) 論旨。事實上,這個觀點早在十八世紀由媒介理論家戈特霍爾德·萊辛 (Gotthold Lessing) 提出,他當時提出了繪畫與詩兩種媒介的分別,明繪畫應用作表現具空間感的物件,而不是事件;詩則應用作表現事件,而不是具空間感的東西 [2]。其實我們也不難想像,如果以繪畫的形式表現一連串的故事,不會比文字優勝。將這個觀點套於電影,似乎推論出我們不應以電影的形式處理舞台劇要做的事。然而,這是以一種負面的面向解釋媒介獨特性,如果以正面的方式描述,怎樣才算忠於電影媒介?

哲學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,例如:蘇聯蒙太奇論者 (Soviet montagist) 謝爾蓋·愛森斯坦 (Sergei Eisenstein) 認為,電影媒介的重要特質在於容許製作者以剪接方式表現世界。換句話,把多段場景按自己意思剪接在一起,便能忠於電影媒介;相反,現實主義者 (realist) 安德烈·巴贊 (André Bazin) 認為,電影媒介的重要特質在於能表現真實世界。對他而言,使用深焦鏡 (deep focus) [3] 和長鏡頭 (long take) [4] ,比大量的剪接更能表現真實世界 [5]


媒介獨特性的批評

對於媒介獨特性的論旨,其中一個問題是:在兩個對立的重要特質中,我們要如何選擇?在蒙太奇與長鏡之間,似乎很難以判斷哪一個比較好。舉例:亞弗列·希治閣 (Alfred Hitchcock) 電影《觸目驚心》(Psycho, 1960) 中浴室場景的蒙太奇 (短片) [6],與 奧森·威爾斯 (Orson Welles) 的《狂野生死戀》 (Touch of Evil, 1958) 開場長鏡頭 (短片) [7] 。哪一個比較忠於媒介?
Psycho, 1960
另一個問題是,有些電影即使運用了大量剪接技巧,卻不如舞台劇式的電影。或許以艾德·伍德 (Ed Wood) 電影作為例子,他的電影《外太空九號計劃》(Plan 9 from Outer Space, 1959) [8] 被認定為當時最差的科幻恐怖片,但毫無疑問運用到大量剪接 ── 甚至把真實的軍事片段剪接到片中。我們會他的電影比所有舞台劇式電影好嗎?

Plan 9 from Outer Space, 1959
當然,有很多電影的製作者還是認為,電影需要以特定方式拍攝,不能離經叛道。可是,隨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,人們漸漸漸接受各種方式的藝術品。以伍德的電影為例,從前被評為最差的電影近來受到重視,甚至有一小眾的影迷。因此,我們可能要把舞台劇式的電影,視作一種電影類型來討論。(詳見:《電影·類型理論》

後記

其實本人很喜歡Ed Wood的電影,甚至覺得他是一個奇才。Tim Burton 也是他的影迷,但我卻不喜歡他的電影,除了他那齣 Ed Wood的傳記式電影,得一看的。


註釋

1. 參見:Panofsky, E. (2004 [1934]) “Style and Medium in the Motion Pictures,” in L. Braudy and M. Cohen (eds.)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, 6th ed.,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
2. 參見:Lessing, G. (1968 [1766]) Laocoön: An Essay upon the Limits of Painting and Poetry, New York: Noonday Press.

3. 深焦鏡是指鏡頭運用了小的光圈,把影像的焦點範圍增加,結果是遠近的影像都能清晰展現。詳見: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Deep_focus

4. 長鏡頭是指一個沒有剪接而時間長的鏡頭: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Long_take

5. 參見:Bazin, A. (1967) “The Myth of Total Cinema,” in H. Gray (trans.) What Is Cinema?, vol. 1, Berkeley: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


6. 《觸目驚心》浴室場景的蒙太奇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HaXM7YeQsQ

7. 《狂野生死戀》開場長鏡頭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g8MqjoFvy4#t=146


8. 電影《外太空九號計劃》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5DZhDH8eew


3 則留言:

  1. 「其實我們也不難想像,如果以繪畫的形式表現一連串的故事,不會比文字優勝。」
    漫畫可唔可以做反例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可以,所以媒體獨特性的論旨 (the thesis of medium specificity) 是有問題的。不過,就一般情況而言還是有一定解釋力的。-- Ethelred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您好,請問引用文獻中的 Panofsky, E. (2004 [1934]) “Style and Medium in the Motion Pictures
    這本書哪裡找的到呢?
    謝謝您。

    回覆刪除